关于古代起名字忌讳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1-05-01 来源:属猪 点击:

【www.naimujj.com--属猪】

 中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避讳。皇帝的名字、自家祖先的名字、或是其他重量级人物如孔圣关圣的名字,总是不能轻易说出口。而一旦谈到含有这个字的词语时,也要小心绕过。翻开五千年的中华史,何尝不也是一部避讳史。历史变迁不断让新的文字成为书面中的禁忌,无论是用缺笔省称还是同义替换,没有一部古书能逃避被涂改的命运。谈谈古代起名字的忌讳?

 

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取名方式呈现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规则可寻。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侠小说中常有的片段就是大侠与人过招前,犹不忘豪气万千地说道:“来者留名,本大侠剑下不容无名之鬼。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取名时除了因避讳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义造成的“犯上”或“谋反”等不当联想。古代起名字的忌讳是最多的。

 

 

然而重视名字的传统,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从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据出来的帝王名字,无非也只是随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盘庚等。随便打开历史一看,那些出将入相的不凡人物,他们的名字竟然会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像司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范晔叫砖儿、桓熙叫石头等等,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过尔尔。

 

如果不小心犯了尊讳,轻者受人责骂,重者就会丢了性命。惨酷无比的明清文字狱中,此类例子还真不少。

 

有一个传说故事就是乾隆皇帝在微服私访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名字叫‘乾隆’,老人已经八十岁了,用这个名字的时间当然比皇帝做年号用的时间长,老人在理,皇帝也没办法,不过最后为了皇家的面子问题,这个事情的解决方法还是老人用取谐音换字的形式改了名字。

 

古代起名字的忌讳,到了南朝的时候,门第的观念愈演愈烈,士族成为不可撼动的特权阶层。那些豪门大姓,无不以自己血统的高贵为荣。因此他们极端重视自己的家讳,倘若在这些士族子孙面前,不小心提到了他们父祖的大名,将是一件令他们感到不可容忍的事情。当然,汉字是有限的,读书的时候总难免会遇上几个家讳。王彧的儿子王绚,五六岁时,读《论语》到“周监于二代”,他的外公何尚之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可以改说‘爷爷乎文哉!’”《论语》里有句“郁郁乎文哉”,因为“郁”和“彧”同音,犯了王绚的父讳。何尚之跟他的小外孙闹着玩,原本也没有恶意,然而王绚却不乐意了,他很聪明,应声回答道:“尊者的名字,怎么可以拿来开玩笑呢!如果这样的话,难道要我说:‘草翁之风必舅’么。”《论语》中有句话叫“草上之风必偃”,“上”与“尚”同音,正好犯了何尚之的讳,故改为翁;而何尚之的儿子叫何偃,故改为舅。王绚一石二鸟,反把何尚之搞得很狼狈。

本文来源:http://www.naimujj.com/shiershengxiao/157203.html